
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推動見義勇為事業不斷發展
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
推動見義勇為事業不斷發展
——啟東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建設與發展的啟示
當前,面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矛盾糾紛日益凸顯的整體轉型期,中央提出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報告中特別指出,“要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貫徹落實中央指示和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要求全社會,特別是我們基層一線,要以大智慧、大勇氣,開拓思路、創新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的社會管理路徑。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推動見義勇為特別是見義勇為基金會這一有效載體的建設與發展,對于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著十分現實而又積極的意義。
2010年,啟東市根據省公安廳、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發布的《2010——2012年全省見義勇為基層基礎工作目標任務》,高標準謀劃、高起點定位,精心籌備、扎實推進,積極申報,于7月中旬率先在南通地區成立首家縣級見義勇為基金會。建立伊始,基金會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和工作網絡,基金募集規模達到超預期的1300萬元,逐步探索和創新優撫機制,正顯現出新興 “NGO”應有的旺盛生命力。
啟示一: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是基金會建設與發展的政治動力。
見義勇為是一項民心所向、具有普惠價值的公益事業,倡導見義勇為是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幸福社會的有力支撐。多年來,啟東市委、市政府一直充分發揮政府主導性作用,堅持把握社會價值主流,積極引導宣傳輿論氛圍,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精神,為見義勇為事業的發展注入強大的政治動力,全市上下見義勇為良好風尚蔚然成風,先后涌現出99個見義勇為先進集體和個人。為推動高層次先進典型的選樹,市委、市政府精心組織,全力挖掘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的內在精神,不斷提升個體宣傳力度、厚度和濃度,先后有5名先進分子獲評國家級榮譽,5名獲評江蘇省級榮譽。“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戴慶賢被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的顧秀蓮同志稱贊為“南通人民的驕傲”。2005年,啟東涌現出舍身救火被大面積燒傷的先進典型黃松,時任市四套班子領導帶頭捐款,并號召全市人民獻愛心,廣大人民群眾踴躍捐款,短短幾天籌集善款達60多萬。此舉不僅解決了黃松的巨額醫療費用,更是在東疆大地掀起了一股向先進典型學習的熱潮。2010年,啟東英勇青年蔡榮捷與新疆籍小偷搏斗時,被刺成重傷。住院治療期間,市委孫建華書記親自到院看望,高度贊揚蔡榮捷的見義敢為、見義勇為的英雄壯舉,全市上下再掀向英雄學習的高潮。
“渠有活水好行船”。多年來,市委、市政府通過政府資助形式,轉移社會公益事業,推動社會公益組織的發展,不斷邁出社會管理創新的堅實步伐。上世紀90年代,啟東見義勇為工作剛剛起步,市委、市政府毅然從有限的財政中一舉拿出60萬元,作為初始運作資金,為見義勇為工作的有效運行與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5年,市委、市政府發動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愛心一日捐”活動,把籌集到的80多萬元善款匯集到見義勇為資金賬戶上,資金盤子進一步擴容。2010年初,市委、市政府一次性劃撥資金260萬元,使基金會申報資金達到國家《基金會管理條例》中要求的400萬元起步門檻,為基金會成功申報掃清了最大的障礙。為加強組織保障工作,基金會籌建由市委政法委書記親自掛帥,民政、公安等部門全力負責,組織、財政等部門積極協同,一個架構清晰、層次分明、責任明確的籌建工作組基本形成。隨之,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啟東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于2010年7月順利拿到了省民政廳的準予批復。市委、市政府又一個重點培育、優先發展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宣告成立,全市見義勇為工作踏上了一個新的征程。
啟示二:社會各界的積極協同,是基金會建設與發展的關鍵之舉。
基金會的建立,目的就是在政府和公眾之間創造一個中間層和緩沖帶,利用社會協同的集約力量,部分轉移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減輕政府的社會管理成本,這是基金會參與社會管理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啟東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從建立之初,就注重發揮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協同社會部門的積極參與,把宣傳、公安、民政、財政、衛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納入到基金會的機構體系當中。各部門也給予積極響應,依據自身的社會職責,和基金會一起研究探索,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衛生部門與基金會共同謀劃建立了救治見義勇為傷病員綠色通道,依托現有的全市性醫療急救、治療、服務體系,為在見義勇為中受傷的人員開通無障礙救治渠道,提供最快捷、最完善、最有效的醫療服務,專門的《實施辦法》已在全市衛生系統發文落實。宣傳部門和基金會采取共立計劃、合建欄目、有重點采編、分階段刊播的合作方式,仔細篩選典型人物,合理安排宣傳檔期,精心制作宣傳內容,把啟東電視臺《百姓人家》、《民生熱線》、《東疆閑話》,《今日啟東》社會新聞版等老百姓喜聞愛看的鄉土欄目作為宣傳陣地,用專題和專欄的形式不斷宣傳見義勇為優撫工作和先進事跡,實現對見義勇為宣傳的穩定態和固定化,目前,已完成4期宣傳內容的刊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主動承擔職能,幫助見義勇為受傷人員積極申報工傷;不符合工傷認定的,將其醫療費用納入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報銷體系,按照正常醫療進行報支;對剩余部分醫療費用,由基金會給予補貼。保險部門與基金會積極謀建不特定對象的人身傷害保險機制,改變一人一保的固定模式,基金會每年投入一定的保額,把過去的固定受益對象擴大為整個見義勇為先進群體,實現 “誰需要、誰受益”的目標。公安和民政部門也依據自身的職能,對見義勇為調查核實、權益保障、提供低保和評殘評烈等方面制定了規范性的措施與制度。這些形式的嘗試與創新,是社會組織和社會部門突破現有救濟制度的框架,以務實的措施去服務見義勇為人員。隨著這些措施的有效落實,創新管理的社會效應將逐步顯現,也將帶動其它社會部門共同參與進來,社會協同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啟示三:有識人士的襄助盛舉,是基金會建設與發展的強大推力。
充裕的資金是基金會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沒有一個適量的基金盤子作后盾,基金會對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撫恤就無從談起,基金會宣傳見義勇為、弘揚見義勇為就是空中樓閣,基金會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更是水中泡影。啟東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成立以后,把募集資金擺在了基金會發展事業的第一位,向全市金銀牌企業發出了倡議,號召企業家們積極奉獻愛心,一起來關心見義勇為先進群體。企業家們參與的熱情前所未有,南通二建、林洋電子、神通閥門等大型企業帶頭表示要大力支持基金會的建設與發展,東成工具、永安紡織等數十家企業紛紛電詢基金會,要求在捐贈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基金會綜合考慮企業的效益和社會名譽等因素,欣然接受了第一批25家企業的捐贈。而企業家們捐贈的金額之大、時間之快也前所未有,南通二建率先拿出100萬元捐贈給基金會,其余企業緊隨其后,分別拿出50萬元到15萬元不等,短短一個月時間,企業捐贈資金已經達到600萬元。海四達等企業表示要向上市大企業看齊,增加捐贈額度。基金會以企業產值為考量,以量力而行為宗旨,為這些企業設定了捐贈上限,不求多多益善。基金會的換位思考讓會企之間增進了互信,企業家們對基金會的健康發展充滿信心。企業的回饋也映襯出這樣一個事實:“搞改革開放,需要穩定”,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社會部門、社會組織為其營造一個平安有序的社會環境,當社會為企業提供足夠的公共產品時,企業會把一部分發展成果回饋社會,此舉又會促進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循環往之,形成雙贏的局面。企業募捐的事實讓基金會振奮不已,也帶動了其他社會各界的熱情。欣聞見義勇為基金會的成立,啟東市慈善基金會第一時間與見義勇為基金會取得聯系,拿出300萬元充實見義勇為基金,并建議雙方進行定期交流,共同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參與社會管理的創新。啟東市銀監機構在全市金融系統發出向見義勇為基金捐款的倡議,已經得到了全市11家銀行機構的積極響應,面向全市各鎮鄉企事業單位、廣大群眾的募集活動也正有條不紊地開展。一個全市上下共同參與,各個階層熱情高漲的良好社會氛圍正在逐步形成,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基金會必然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
啟示四:社團組織的自身建設,是基金會建設與發展的固本之基。
基金會作為一個公募型社團組織,公信力是它的生命,沒有公信,基金會就會喪失資源,喪失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甚至會喪失存在的價值。而公信的實現就必須依靠一個健全的機構和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來保證,這就需要基金會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建設,完善自律和監督,使基金會的運行更加透明、公開。啟東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以建設高效、廉潔、奮進、創新的工作機構為目標,成立了以主要職能部門和重點企業負責人為骨干的理事會,甄選出人脈、威望、能力、貢獻等各方面綜合素質高的同志組成理事長辦公機構,讓年富力強的同志承擔起日常辦公事務。同時,以全市綜治機構網絡為基礎,在各鎮鄉成立了見義勇為工作站,制定了工作職責,在各村物建了工作信息員,實現市、鎮、村三級網絡的無縫銜接,建立起一個議事機構、領導機構、辦事機構、基礎網絡等縱橫結合的立體型工作機構網絡。好馬配好鞍,好的制度會成為機構良好運行的強力助推器。基金會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基金會章程》,對理事的權利與義務進行了詳細的設定和規范,讓理事們議事有章可循,有責可依。基金會還對辦公、資金使用等事務制定了詳細的制度,訂立了《理事長辦公會議制度》,從時間、內容等方面規范領導機構的辦事程序和效率;制定了《基金會財務制度》,用嚴格的制度規范資金的使用、審批、報支流程;重點研究制定了《基金會獎勵撫恤辦法》,對見義勇為群體按照不同情況,實行不同等次的獎勵和撫恤。同時,基金會通過各種方式打造一個法律、政府、社會、自我等四方面結合的全方位監督模式,解決“有了錢怎么花?”,“錢花在哪里?”“有沒有到達需要者手中?”等社會各界最關心的問題,把這項公益事業做成“玻璃缸里的魚”。基金會定期召開理事長辦公會,討論階段性資金預算,審驗各項資金流向;成立了由財政、審計等部門人員組成的監事會,實行對基金會日常資金使用的審計檢查,直接對理事會負責;委托具有審計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基金會所有資金往來賬目實行獨立的第三方審檢;定期以工作簡報的形式向市四套班子、全體理事單位、機關企事業單位、教育系統通報日常工作的開展情況;根據《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重點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把知情權、監督權交給社會。基金會如經營企業一樣,把建立信譽品牌作為發展目標,綜合建設、因實施策,牢牢夯實基金會的發展根基。
(洪建陶 黃春華)